“上海世锦赛,老灵哦,很有腔调!”参加过三届残奥会的赛艇老将余立特意用标准的上海话,点赞正在上海水中运动中心举行的赛艇世锦赛。从淀山湖畔的赛艇码头到乒乓球馆的球台边,近期两项赛事的保障细节,精准丈量着城市文明的刻度,让特殊群体在申城赛场感受到了融融暖意。
关怀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。司机“爷叔”过减速带时那句“颠不颠?” 的轻声询问,安检员主动接过轮椅选手背包的自然举动,这些没有刻意设计的瞬间,打动着余立和队友的心。分布在赛场各个角落的无障碍卫生间,扶手高低恰到好处,洗手台特意调低,让余立感慨不已:“以前去国外比赛,很多地方用的是临时塑料厕所,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无障碍厕所是我们见过的最好、最干净的卫生间。”
邵莎莎——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
上海的办赛细节, 源自对运动员需求的精准把握。至于餐饮,更是不用担心外国选手吃不惯。余立注意到,开赛第一天,外国选手很少有人拿冬瓜排骨汤,“第二天有人尝了下,结果一传十、十传百,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,人手一碗,还有人喝了第二碗。”
专业保障更见城市功力。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船艇委员会主任、上海赛艇国家级资深裁判吴阿强透露了一件小事。首次参赛的埃及残疾人选手不适应赛艇的座位高度,工作人员根据他的诉求,第一时间用胶带缠绕出了“定制款” 座椅,特别为其增加高度。最难得的是那份“恰到好处”的分寸感。吴阿强说:“除非有特别需求,志愿者绝不打扰”,这种“按需上前”的分寸感,体现服务智慧。
余立
就在赛艇世锦赛开赛同一天,首届全国帕金森乒乓球友谊赛在上海举行。专业的保障和周到的服务,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帕金森病患者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。当日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保障团队分成两拨人,一拨服务帕金森乒乓球赛事,一拨前往青浦淀山湖。余立的手上卡了一根小刺,华山医院的医生第一时间为他处理刺伤,余立连夸“保障服务级别高”。由三甲医院医生为参赛者保驾护航,这种响应速度与专业度,构成了保障体系的坚实骨架。
除了医疗保障,志愿者也汇聚到了这两个赛场。上海乒乓队的年轻队员、体能教练,手把手教“帕友”热身、打球,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志愿者值守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每一个角落,为每一位赛艇选手提供细致服务……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生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——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
衡量一座国际体育之都,从来不只有竞技成绩,也不仅仅是办了多少个世界级比赛,更是体现在全球首个残健融合赛艇世锦赛、全国首个帕金森乒乓球赛这些暖心赛事的服务保障里。
大型赛事向来也是城市文明的试金石,当残障赛艇运动员在淀山湖奋勇争先,当“帕友”在球台前挥出稳健一击,赛场内外这些动人的一个个瞬间,也是上海这座体育之都一个个特别的景致。
首届全国帕金森乒乓球友谊赛——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